前往主要內容

天文快易通

:::

【天文快易通】Ep.4 為什麼星星會有不同的顏色?


 

 

星星的顏色與表面溫度

仰望星空,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星星,而這些星星的顏色,是來自於它們表面溫度的高低。顏色越「偏藍」,表示星星的表面溫度越「高」;顏色越「偏紅」,則表示星星表面溫度越「低」。 

 

顏色、溫度和物理 

對於一顆正常的恆星來說,也就是專指內部正在進行「將氫轉成氦」核融合反應的主序帶恆星,為了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恆星往內縮的重力,和恆星內部核反應產生的熱壓力,會進行抗衡。 

對於「主序帶」的恆星而言,重力越大,需要較大的熱壓力來對抗,恆星的溫度自然就會越高;重力相對來說比較小的恆星,相對應的熱壓力就比較小,溫度則不需太高。 

 

紅色星星的真相

問題來了~~夜晚我們肉眼可及的紅色星星,例如獵戶座的「參宿四」或是天蠍座的「心宿二」,並非上述的主序帶恆星,而是屬於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紅巨星」階段,即便是溫度變得比較低,但是因為體積的膨脹,表面積變大,造成光度很亮,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得到!而那些位在主序帶「重力較小」的恆星,往往因為體積也比較小,光度很暗,所以我們「肉眼是不可見」的! 

 

結論

今天我們討論的星星顏色,都是以主序帶恆星為主喔。所以夜晚眼睛看到的紅色星星,大部份都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紅巨星,而肉眼可見的藍白色星星,如織女星或牛郎星,則為年輕高溫的恆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