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火鳥星雲看恆星誕生
如膠似漆的星雲星團,早已成為人們望遠鏡底下偷窺的天上風景。但天文學家更感興趣的是,星雲裡的恆星是如何誕生出來的。
坊間科普書籍總是告訴我們,獵戶座星雲是個恆星誕生的搖籃。中間的四合星,正是大質量恆星誕生的最佳寫照。不過,這四合星,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在星雲中還埋著約1000多顆類似太陽、亮度不高的低質量恆星。
一般來說,恆星都是誕生於星雲中較濃密的地方,並且伴隨著灰塵的存在,稱做「稠密分子雲核」(dense core),其密度大約都不會小於每立方公分10000個粒子(太陽附近約每立方公分1個粒子)。這些灰塵雖然可能只有占整個星雲的1%,但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時候灰塵再集中一些,就會形成大家比較熟悉的是「馬頭星雲」。
這些灰塵不但可以協助星際氫「原」子雲,結合成「分」子雲,更可以有效地透過紅外線的輻射,將多餘的能量給散失掉,讓氫分子雲可以不斷地累積質量,造就出恆星寶寶的誕生。也是因為如此,紅外線波段的觀測可以做為包裹在星雲強褓中,初生恆星探測的重要利器。
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Edward Emerson Barnard)是第一位系統性記錄並研究暗星雲(灰塵很濃密的雲氣)的科學家,甚至經由發現數個彗星所賺到的獎金,得以買下他的第一棟住宅。可見從事天文工作者,也是買得起房子!
縱然夜觀星空,看來寧靜祥和,但其實每顆恆星的誕生都得經過一段混亂的過程,包括50億年前的太陽也一樣。為了瞭解這段混亂的歷史,天文學家不僅從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中尋找證據,也透過銀河系其他年輕恆星來研究。
當我們將望遠鏡指向夜空裡的星雲星團時,其實真正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瞭解自身的起源。
圖一、火鳥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