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

中國天文觀——讖緯之學

  在上篇中國天文觀——發展限制提到,古代中國人相信天象和世間的事物會相互呼應,使得天象、星占和術數緊密結合,這就是所謂的「讖緯之學」。這種思想常以非科學觀點去解釋,甚至因政治的需要,偽造和篡改天文記錄。我們就來探討兩個問題,第一是中國人為何會相信,第二是何時開始會相信。

  中國人自古以來,思想上以天人合一為本,相當重視占卜與祭祀,從此來看便知中國人相當希望預知未來發展,以利為政者提供施政方向,也就說明了中國人非常篤信天象與世間有著奇妙的關係。從商朝的占卜以用甲骨為主,周朝在《易經》問世之後,更是普及。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時期將天象變化運用占卜上,讖緯之學逐漸地興起。

  「讖」(現也稱籤)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後來民間發展在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而「緯」則是指以儒家經典為詮釋對象的衍生書籍,緯書的寫成與定型都在漢代。於是有心人易將兩者內容闡述為之神話,且當下陰陽家及方士又益添妖妄說詞。最後兩字和起來的意義,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只是後世眼光看來,內容多半穿鑿附會而毫無根據。

  漢朝是讖緯之學最興盛的時期,尤以西漢末年及東漢末年最盛,甚至的漢光武帝利用讖緯手法登基即位,漢章帝以法令形式將讖緯之學定形,使其和正統經書具有同等地位。還有黃巾之亂首領張角,也是透過讖緯手段達到妖惑人心叛變作亂。不過在魏晉以後,隨著玄學的興起,對儒家傳統經學有了全新的解釋,於是宣揚宿命論的讖緯之書漸遭毀禁,直至宋朝後,讖緯學說更加式微,其書籍文獻多佚失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