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

諾貝爾等級的天文新發現

  提到天文大多數聯想到的是12星座及運勢,或是水逆、犯太歲等這些傳媒常提名詞。在1930年代,剛發現冥王星的那個時期,人們對於研究天體的位置、亮度或顏色等,認為並不會對人類的生活做出什麼偉大貢獻,而對人類有重大貢獻則是諾貝爾獎的基本要求。

  隨著近代物理及粒子物理等的崛起,科學家們透過四大物理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重力)來探索宇宙。天文學,也就和諾貝爾物理獎搭上線,那我們看看看天文界有哪些研究獲得諾貝爾獎:

 

  1967年物理學家Hans Albrecht Bethe對恆星內部的核融合反應做出重大的貢獻。

  1974年天文學家Sir Martin Ryle透過孔徑合成技術,>提高無線電望遠鏡的解析度

  1978年 Penzias及Wilson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給大霹靂理論極大的信心。

  2006年John C. Mather及George F. Smoot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型式和異向性的發現,更是一舉將宇宙穩態說打入冷宮,而異向性也暗示著星系種子的生成。

  2011年Saul Perlmutter、Brian P. Schmidt及Adam G. Riess透過遠距超新星的觀測,發現宇宙在加速膨脹,愛因斯坦方程式所預測的>暗能量正式浮出檯面。

  2019年James Peebles提出非相對論性的冷暗物質,成功修正當時理論對宇宙曲率的計算和實際觀測結果不符的情形。

  2020年,大家探索黑洞的議題,由研究黑洞的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因為驗證銀河系中心存在大質量黑洞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章。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的秘密藏於十方宇宙之間,還有什麼比探求真理更具趣味的呢?

 

 

圖一、2019諾貝爾物理獎得主(Nobel Prize)

圖二、202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Nobel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