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

中國天文觀——發展限制

  當我們學習天文知識,總是可以說出幾位對天文貢獻的人物。比方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顛覆當時的宇宙觀;伽利略利用望遠鏡,讓人類的視野延伸更遙遠的宇宙;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如果仔細想想,我們對中國所發展的天文學知道好像並不多,是不是教科書教得太少?還是我們沒有認真的學習它呢?

  古中國為世界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許多的天文發現,領先西方文明達數百年之久。不過,我們試著回顧過去的歷史,除了讓我們可以感受在過去榮光外,為何現在的我們卻對自己老祖宗的知識感覺一無所知,到底出了什麼差錯?「中國古天文學」為什麼沒有在當代天文學的發展上,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從過去資料和文章中分析,試著找出一些可能的因素:

  (1)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閡,導致中國天文發現並未即時傳到西方,因此對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基本上並無影響。反而大航海時代後,西方傳教士將西方天文學傳至中國,而刺激當代天文的發展,最具代表性就是「儀象考成」這本星表書籍的誕生。

  (2)中國改朝換代時,常採取全盤否定的方式,燒毀前朝的典籍,殺戮前朝的精英份子 (包括天文官)。使得經驗和知識常無法累積,需得從頭開始,並使天文學的進展停滯不前,逐漸為西方文化趕上和超越。

  (3)篤信天人感應,迷信讖緯預言,相信天象和人世間的事物相互呼應,使得天文學、星占和術數緊密結合,這其中不乏有許多的非科學觀念。此外皇室為了保衛政權,將天上異象的解讀 (或天文知識)視為機密,甚至因政治的需要,偽造和篡改天文記錄。

  (4)限制世襲的天文官才能學習天文知識,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和傳授。世襲的子孫未必對天文有興趣,對所觀測的天象,常只記錄天象但並沒有系統性的了解,空累積了大量數據,而沒較完整的分析結果。

圖一、天文官觀測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