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

中國天文觀——宇宙觀

  中國人自古觀察大自然,看著日月星辰東昇西落,必然產生一些疑問:「日月星辰的移動到底如何產生?」並在觀察中建立種種的想法。所以說看待宇宙的觀念及想法,就稱為宇宙觀。

  中國人最早的宇宙觀從文獻可以遠推到周朝初期,首先出現的天地觀模型是「蓋天說」。「蓋天說」認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以現代天文學的眼光看來,蓋天說就是人類視覺感官的描述。試想一下,你若處於遼闊的草原上,則你所見到的,自然是天圓地方的意象。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開始有了新的宇宙觀「渾天說」。所謂的渾天說,主要論點主張天在地外,日月繞地而運行。這樣想法到了東漢的張衡更有具體的說法,他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渾天說在解釋天體運行方面,似乎比蓋天說來得合理。而張衡晚年更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將宇宙的空間、時間都推往無窮的尺度,超越原來渾天說單層球殼的空間限制。

  另外,在漢代另有一種宇宙觀被提出,「宣夜說」主張天是無邊無際的氣體,日月星辰飄浮其間,「無所根繫,自然浮生」。在《晉書·天文志》和《隋書·天文志》對這種學說有進一步闡述,設想宇宙是無限的,天體飄浮在虛空之中,互相遠離,受「氣」的推動而運行,進退不一。這個說法和目前現代天文學有程度上的吻合,只可惜這個學說缺乏實際的觀測度量方法,所以流於理論,無法與渾天、蓋天一爭長短。想像一下,如果你設身處地當一位古人,你會如何看待這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