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的第一次諾貝爾物理獎
科學研究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從 1901 年開始頒發給五大領域(經濟學獎 1968 年由瑞典銀行出資設立)的傑出發現或發明。
作為物理學的分支,天文領域在 1974 年第一次被頒發諾貝爾獎,獲獎研究為馬丁‧賴爾「無線電波干涉技術」以及安東尼‧休伊什「脈衝星的發現」。
電波干涉儀的發明大大提升了無線電望遠鏡的解析度,在天文觀測上具劃時代的意義,從銀河結構到宇宙演化都有極大貢獻,而脈衝星更是恆星末期演化與核子物理的最佳證據。值得一提的是,從1974年至今(2013年)為止,諾貝爾物理學獎已有7次頒發給天文領域,暗示近年來的天文研究已逐漸佔有重要地位,以下為得獎研究和得主如下:
年份 |
獲獎研究 |
得主 |
1974 |
發明電波干涉技術 |
馬丁‧賴爾 Martin Ryle |
發現脈衝星(中子星) |
安東尼‧休伊什 Adam Guy Riess |
|
1978 |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阿諾·彭齊亞斯 Arno Penzias |
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Wilson |
||
1983 |
恆星結構及演化 |
蘇布拉馬尼楊‧錢卓斯卡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
恆星內部的元素合成 |
威廉‧福勒 William Fowler |
|
1993 |
以脈衝雙星證明重力波存在 |
拉塞爾‧赫爾斯 Russell Hulse |
約瑟夫‧泰勒 Joseph Hooton Taylor |
||
2002 |
發現宇宙微中子 |
雷蒙德‧戴維斯 Raymond (Ray) Davis, Jr. |
小柴昌俊 |
||
在 X 射線天文學的貢獻 |
里卡爾多‧賈科尼 Riccardo Giacconi |
|
2006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各向異性 |
喬治‧斯穆特 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 |
約翰‧馬瑟 John C. Mather |
||
2011 |
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
索羅·珀爾穆特 Saul Perlmutter |
布萊恩‧施密特 Brian Paul Schmidt |
||
亞當‧黎斯 Adam Guy Ri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