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影像校正
進行影像處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校正影像的數值不正確,詳細來說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暗電流
在拍攝的過程中,除了光子落在感光元件會產生電流而讀出訊號以外,但就算沒有光,仍然可以讀到訊號(神奇吧!),主要來自「熱」,隨著溫度越高、曝光時間越久,暗電流就越高。
因此可以蓋上鏡筒蓋,用與拍天體一樣的曝光時間、ISO(Gain)拍攝暗電流,最後再從天體影像減去暗電流。
(曝光1分30秒的暗電流,經過亮度拉伸可以看到許多的噪點)
2. 平場
受到鏡頭光路的過程,並非所有的光線都均勻地進到相機裡,像是鏡頭中間通常比較亮、周邊比較暗,或是鏡片上有灰塵也會讓該處的光減弱並出現一個黑圈圈(灰塵失焦的樣子)。
因此需要用相同的鏡頭與相機的組合,拍攝一片完全均勻的背景(通常使用乾淨無雲的晨光、暮光天空,或人工光板),最後再將天體影像除以平場。
(拍攝晨光的平場,可以明顯看到鏡頭周邊減光,以及鏡片、相機入塵導致的黑色圓圈)
3. 偏壓
在相機讀取時除了暗電流外,仍會額外施加電壓讓讀數大於零而不會出現負值,也可以當做是整個系統讀取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額外訊號總和。
因此可以蓋上鏡筒蓋,用最短時間的曝光、一樣的ISO(Gain)拍攝,最後再從天體影像減去偏壓。
(曝光1/8000秒的偏壓,可以看到目前使用的數位相機偏壓強度分布相當均勻)
通常這些加減乘除的工作都是給軟體運算,不過知道了他們代表的意義後就可以更深的理解,舉例來說,
像是拍攝暗電流的影像內就含有偏壓,那麼為什麼還要分別拍攝?
拍攝平場是不是也要扣掉平場的暗電流?
如果天體影像有多組曝光時間,是不是也要跟著拍很多種曝光時間的暗電流?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天體影像與校正影像要分配給多少時間拍攝才划算?
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