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拉伸調整
在經過影像校正與疊合後,前面的文章已有提到「亮度拉伸」、「亮度調整」等字眼,那究竟是為什麼要調整,以及怎麼調整才比較符合科學與美觀呢?
首先要確立我們最終照片的目的,是要呈現真實天體的模樣、顏色、明暗關係,並盡可能地排除環境差異所造成的影響,而非把相機拍到的東西照單全收。(舉例來說,天空中的光害是真實進入相機的光線,卻非天體應有的)
看看實際的照片(這邊使用DeepSkyStacker進行影像校正與疊合),注意下方的直方圖(histogram),他表示這張照片中亮度的分布,橫軸代表原始影像的亮度,縱軸的虛線代表亮度調整的曲線,目前是一條斜率為1的直線,表示以原始的亮度1:1轉換為調整後影像(也就是完全不更改原始影像)。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整張照片的亮度幾乎都集中在中間部分,在畫面上則是照片的顏色都是中性灰,而這個「灰」其實是拍照當時背景天空的亮度,並不是我們所希望呈現的,且整張照片的亮度階層浪費在左右兩側幾乎沒有實際影像資訊的地方。
因此若調整虛線讓左側壓低、右側拉高,中間最多亮度分布的部分斜率拉高,呈現類似S的形狀,神奇的事情發生…照片中星雲的部分跑出來了!
這樣調整背後的意義在於,將原始影像幾乎沒有亮度分布的左右兩側壓縮(虛線變平)、著重強調具有最多影像內容的中間部分,同時整條曲線仍然保持原始亮的最後還是亮的、暗的還是暗的。(不過需要注意經過這樣非線性調整後的影像,就無法量化比較天體的亮暗程度。)
經過DSS大致粗調,可以看到背景仍很難壓暗白濛濛的,因此通常之後仍會利用Photoshop進行最終的調整(色階、曲線、飽和度等),只要注意不要輕易改變色相(除非背景不是中性黑、星星大部分不是白色,那就表示前面的步驟中RGB三色沒有對齊,需要白平衡校正)、不憑空添加/刪減東西、保持亮暗相對關係,那就可以得到符合美觀又保持真實天體科學資訊的照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