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發展史(19世紀)
1894年,哈佛大學天文台開始對恆星光譜作有系統的分類,在安妮·坎農的主持下,經歷了40年時間,到1934年共分析了數十萬顆恆星的光譜。
在了解恆星光譜的譜線強度取決於表面溫度後,我們猜想,所有表面溫度相同的恆星,其光譜型態應該也很類似。所以,當我們要判斷一顆恆星的溫度時,只要從光譜分類圖中找出與該恆星類似的光譜型,便可判讀出其溫度了。
透過光譜,天文學家可以了解天體的溫度、壓力、密度、速度、化學組成、磁場強弱等物理性質。它就好像是天體的指紋或是身分證一樣,這對於天文學的進展具有相當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