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天文館LOGO

  • 返回首頁
  • 登入

天文展示館

  • 本館介紹
  • 1F川堂-攤位區
  • B1 小積木大星球
  • 1F 發現地球的生命
    • 大廳UFO
    • 牛頓
    • 白色聖誕樹
    • 環形劇場-認識潮汐
    • 星座與星圖
    • 隕石區
    • 星球秘境
  • 2F 認識太陽系
    • 行星體重計
    • 太陽
    •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好奇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科氏力體驗區
    • 流星雨
    • 天文發展史(15世紀)
    • 天文發展史(16世紀)
    • 天文發展史(17世紀)
    • 天文發展史(18世紀)
    • 天文發展史(19世紀)
    • 天文發展史(20世紀)
    • 月相盈虧
    • 木星
    • 土星
  • 3F 探索太空
    • 黑洞
    • 太空發射器(火箭)
    • 人造衛星
    • 外星生命
    • 紅藍移
選單

天文展示館

  • 本館介紹
  • 1F川堂-攤位區
  • B1 小積木大星球
  • 1F 發現地球的生命
    • 大廳UFO
    • 牛頓
    • 白色聖誕樹
    • 環形劇場-認識潮汐
    • 星座與星圖
    • 隕石區
    • 星球秘境
  • 2F 認識太陽系
    • 行星體重計
    • 太陽
    •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好奇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科氏力體驗區
    • 流星雨
    • 天文發展史(15世紀)
    • 天文發展史(16世紀)
    • 天文發展史(17世紀)
    • 天文發展史(18世紀)
    • 天文發展史(19世紀)
    • 天文發展史(20世紀)
    • 月相盈虧
    • 木星
    • 土星
  • 3F 探索太空
    • 黑洞
    • 太空發射器(火箭)
    • 人造衛星
    • 外星生命
    • 紅藍移
  1. 首頁
  2. 天文展示館
  3. 3F 探索太空
  4. 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

踩點任務

人造衛星是指循一定軌道環繞地球運行的人造物體。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波尼克一號(SputnikⅠ)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隔年1月31日,美國也成功地發射了探險者一號(ExplorerⅠ)人造衛星。至今已有數千枚衛星環繞地球運轉,提供科學研究、氣象預報、全球通訊、地球資源探勘、軍事偵查等方面的廣泛用途。

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自1991年成立以來,透過自主研發或台美國際合作等方式建造人造衛星,如福爾摩沙衛星即為臺灣太空發展計畫重要的一環。福爾摩沙衛星一號(簡稱福衛一號),是臺灣第一顆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是1999年發射成功的低軌道科學實驗衛星。最近成功發射的是於2019年6月25日升空的福衛七號,由六顆衛星組成,主要工作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及電離層動態監測。目前臺灣尚有獵風者衛星以及福爾摩沙衛星八號等太空計畫執行中,預計在2022至2024年逐步發射。

語音導覽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音源.

人造衛星


圖片內容

相關圖片
  • 742002 臺南市大內區曲溪里34-2號
  • 06-5761076
  • 06-5765414
臺南市南瀛科學教育館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21 Tainan Science Education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